又逢端午,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同时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剧《思美人》,也因其对屈原的青春化、偶像化表达,在网络上引发诸多争议,越发引起大家对屈原的关注和兴趣。
拂去历史的云烟,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就请大家跟随新湖南,一起走近这位以身殉志的先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丽人生。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在屈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本应是姓熊,而以屈为氏。在古代一个本族有一个共姓叫姓,某一个支派叫氏,后来姓、氏不分了,所以称屈原姓屈。
屈原的本名叫“平”,原是他的字,在《离骚》中他专门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屈原的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
屈原的生辰也很特别,《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说的就是屈原的生辰,这一天是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恰逢寅年寅月寅日,按照古人的意思,这是非常吉利的,所以屈原在《离骚》中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即上天给他很美好的禀赋,他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屈原是一个坚强的追求真理的斗士,有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他一生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有四五年的时间,第二次则长达18年,即便如此屈原都从未动摇或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屈原怀石投江是因为公元前278年秦国攻下了楚国的郢都。
他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而他高洁的心灵又与混浊的世俗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这就是屈原的心灵独白,宁可投入大江葬身鱼腹,也不去蒙受世俗的玷污。
在那个人才大流动的时代,深受命运煎熬之苦的屈原也曾有过离开楚国的想法,但是“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太阳东升照着故乡,想到要离别仆从悲伤马也怀念,都不能前行了,终其一生,屈原都没有离开过楚国,他对自己的故土、国家爱得深沉,而在那个时代,人们把对祖国的忠诚变为对国君的忠诚。
屈原一直是以诗人的真诚和浪漫来从政的,而不是像张仪、苏秦这样纯粹地做个政客,他的理想和终极关怀都深深地扎根于他所热爱的那片土地,特别是国家陷入灾难之中时,诗人的真诚不容他逃避。
屈原的楚辞有着奇特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华美的词章,展现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有人认为屈原有着很多段浪漫而刻骨铭心的爱情,因为他写了很多“情诗”,香草美人是他很多诗歌的主题。有人认为,在屈原的《离骚》、《九歌》等诗作中,就隐晦地讲述了屈原与楚怀王之间爱情由亲到疏的心路历程,而在这段关系中,以“美人”自况的屈原是女方,楚怀王是男方。
屈原的诗只是用了文学的“比兴”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是政治抒情诗。至于屈原本人的爱情、婚姻状况如何,有无子女这些在相关典籍中均无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青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年轻时的屈原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伴随左右,深得器重,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和执掌楚国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以及律法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展示了高超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关于此次的变法内容,《史记》和《战国策》记载得过于简略,现人无法窥其全貌,但楚史专家汤炳正经过繁琐严谨的考证,把屈原的变法总结为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
第二,举贤能。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第三,反壅蔽。破除君臣、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
第四,禁朋党。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明赏罚。在变法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第六,移风易俗。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利益来投机取巧,所以要用律法来约束楚国的不良之风。
这一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时期,确立了屈原事业的高度。
屈原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是他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耸立起中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
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离骚》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以奇特的诘问形式、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一连向上苍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既敬天尊神法道,又借天问道、借古喻今,叩问现实,质疑巫术的盛行,充满科学求索精神。
在祭歌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九歌》,结构精巧,斑斓绚丽,美轮美奂,塑造了或优美妖娆或庄重典雅的云中君、湘君、湘夫人诸神形象,成为传世经典之作。
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
他对楚怀王曾有深厚感情,一度几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业追求;而又怒其不争、怨其不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叹昏聩之君误国、蛊惑之佞亡国,可谓爱恨交织。
即使屡遭离间、屡受陷害而被疏远、流放,屈原仍然一步三回头,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和召回。
在“楚才晋用”的时代,屈原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离开,像春秋时期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一边寻找明君,开辟自己的政治试验田,一边传大道,宣扬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主张,但屈原宁死也不愿意离开楚国一步,对国家、君王的忠诚日月可鉴。
即使对昏聩的新主顷襄王,屈原也同样抱有过幻想,浪迹荒野之时仍以诗赋寄情,提醒朝廷,但终究是一厢情愿、枉自多情。
屈原的忠君情结和爱民情怀并存,对民生有更多的体恤,在忠君与爱民的矛盾中备受煎熬。
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民为本,敬天法祖体恤苍生,为民请命,对百姓充满深深的同情和哀怜。
屈原身为宗室重臣,却站在劳苦大众一边,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明知这样必定会触犯贵族垄断集团的利益,但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对民众、对王权的忠诚昭然若揭。
两千多年来,屈原这种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贵节操的坚守,对“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世俗污秽深恶痛绝,敢于剑挑楚国政治的失误、吏治的腐败、贵族阶层的贪婪,甚至胆敢指责楚怀王、抨击顷襄王,威风凛凛,寒光闪闪,锐气逼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些葳蕤芬芳的精美文字,像镜子一样照映着他那纯净的灵魂与高洁的思想境界;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精色内白,类任道 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他以橘言志,表达了自己表里如一、坚贞不屈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清醒自重的秉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达了他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表达了他对“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昏暗时代的猛烈抨击和决不妥协,纵然招致灾祸也决不苟且偷安的坚定决心。
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
但屈原为人性格耿直,楚怀王授权屈原负责起草国家宪令,屈原草稿未定,而“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上官大夫便向楚怀王进谗诬告屈原,使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是魑魅魍魉们的“羡慕嫉妒恨”祸害了一代忠臣贤良。
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真正的敌手是强秦,“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不是楚吃秦,就是为秦所吃。但屈原贵在心系国家,失在忽视了小人的力量。
他的真知灼见被君王视如草芥弃如敝屣,他的才干遭到无能之辈的嫉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与秦国结盟。使得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尽管如此,屈原至死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担当。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即使在遭贬放逐的路上,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自励,像一个战士,义无反顾。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就在同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怀恨抱石投汨罗江自杀。
一切幻灭之后,他拼将生命全部能量最后一跃,以身许国,将自己定格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地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成为端午节。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楚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楚辞》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楚辞》
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少司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离骚》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楚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楚辞》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楚辞》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楚辞》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兮?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兮。 ——《招魂》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国殇》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楚辞》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日报、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中国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
特别声明:以上图片为网络资料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暂无评论内容